
小米最近做了件“令人尊敬”的事:法务部正在招聘疯狂的人才,在招聘社上刊登了43个职位的广告,招聘和实习生计划也同时启动。表面上看,这表明公司合规意识强烈,高度重视法律风险;但仔细一看,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别扭。它不是用法律来保护企业,而是用法律的做法来围堵和打压舆论。
曾几何时,小米是从“为发烧而创造”、“与用户做朋友”起家的。雷军亲自回应评论并发微博,看上去就像是亲民的科技大哥。但现在怎么办?网友诽谤可能导致律师函;自媒体上一篇提问的文章经常被投诉、下架。有些人开始“以己之心待人””并抱怨雷军的帖子,真是成功了。这意味着什么?这意味着平台也觉得有些投诉被忽视了。更讽刺的是,一方面,法务团队迅速扩张,从2016年的不到10人,三年时间达到150人,现在规模可以翻倍;另一方面,股价下跌29%,市值蒸发数千亿。
法制越健全,市场就越恐慌。投资者可以比任何人都优秀:当一家公司花费大量精力“救火”而不是“创新”时,这个基本就开始松动。当然,我们并不否认小米法律事务的专业性。进入“法律500强”前100名,荣获“全国十佳法律部门”,说明他们确实有二本事。但问题是:法律行动的界限在哪里?是否用于维护合法权益是为了企业的利益,还是为了压制各种不同的声音?事实上,经不起推敲的投诉实在是太多了。普通网友说“小米空调售后服务差”算不算污蔑?自媒体自查“供应链模式隐患”算不算造谣?显然不是。但小米的应对策略往往是“先抱怨,再谈”。结果呢?大量投诉被平台删除,不仅浪费了司法和平台资源,也让用户的心凉了。
久而久之,大众就会产生一种错觉:小米不怕产品被诟病,就怕没人追究,因为只要适应了,内容就会消失,哪怕原因很远。这种“投诉被驳回”的路径依赖,本质上是对言论自由权的滥用。原来法律成为一种工具,将权利保护转变为控制和审查的手段。更危险的是,这种趋势对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来说是有毒的。当大公司效仿,动不动动用法律大棒的时候,老百姓还敢说话吗?今天你抱怨手机发烫,明天你收到律师信;后天,如果你质疑数据造假,你的账号将直接被封。长此以往,网络空间只会有赞美,不会有批评。有网友说的“法务强了,公司就撑墙”或许是一句玩笑话,但其实是一种警告。真正强大的企业不应该靠法律事务筑墙,而应该靠产品为自己说话。
苹果公司从不依靠投诉来关闭。特斯拉和马斯克每天都在烦恼,但他们越来越勇敢,因为他们知道用户的不满往往是n 借口。只是改进的一点,不是压制的理由。小米如果想成为全球科技巨头,就应该学会容忍批评,而不是无视批评。与其花费大量资金扩大法律活动来“遏制”舆论,不如集中精力提高产品质量、优化售后服务、回应现实关切。毕竟,用户不会因为你强大的法律能力而付费,只会因为你好的产品而留下来。否则,即使我们招来七千名法务人员,也守不住地基不牢的大厦。
特别声明:本文由网易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作者上传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网易仅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平台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社交媒体平台网易HAO用户上传并发布,并提供仅 des 信息存储服务。